首页 > 赤壁攻略网 > 教程技巧 > 貔貅怎么念——貔貅怎么念语音 内容详情

貔貅怎么念——貔貅怎么念语音

连恩霈

貔貅怎么念——貔貅怎么念语音

探索“貔貅怎么念”的奥秘:深入解读这一关键词背后的世界

在浩瀚的网络海洋中,各式各样的关键词如同繁星点点,引领着我们探索不同的领域。今天,我们聚焦于“貔貅怎么念”这一关键词,它究竟指向何方?是游戏攻略的秘籍,还是软件下载的指引?在经过一番深入探究后,我们发现,这一关键词更多地与知识探索、文化传承相关,但不妨让我们以一种创意的方式,将其融入不同场景,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解读之旅。

一、文化探索:貔貅的读音与寓意

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,貔貅作为一种神秘而吉祥的神兽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貔貅(pí xiū),这一独特的发音背后,蕴含着古人对于财富、安康的美好祈愿。传说中,貔貅能辟邪驱灾,招财纳福,因此常被雕刻成各种饰品或摆件,置于家中或办公室,以求得好运连连。了解貔貅的读音,不仅是掌握了一种语言技能,更是开启了一段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奇妙旅程。

二、假如是游戏攻略:貔貅岛的冒险之旅

想象一下,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,存在着一座名为“貔貅岛”的神秘岛屿。玩家需要解开一系列谜题,才能找到隐藏在岛屿深处的宝藏。第一关:“貔貅之音”——玩家需正确读出“貔貅”(pí xiū)的发音,才能激活通往下一关的传送门。接下来的关卡中,玩家将遇到各种与貔貅相关的挑战,如收集貔貅图腾、击败貔貅幻影等,每一步都考验着玩家的智慧与勇气。最终,当玩家成功解开所有谜题,将获得象征着财富与好运的终极奖励。

三、软件下载站:貔貅语音助手——你的文化小秘书

在数字化时代,一款名为“貔貅语音助手”的软件应运而生,旨在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文化学习体验。软件大小适中,不占用过多存储空间,却内含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。功能介绍:除了能够准确读出“貔貅”(pí xiū)等生僻字的发音外,貔貅语音助手还能讲述貔貅背后的神话故事,播放相关传统音乐,甚至根据用户兴趣推送个性化的文化学习内容。使用方法简单直观,只需下载安装后,通过语音指令即可轻松获取所需信息。下载点评:这款软件不仅满足了用户对于貔貅读音的需求,更成为了一个随身携带的文化宝库,值得一试。

四、总结:貔貅怎么念——连接现实与虚拟的桥梁

无论是作为传统文化知识的探索,还是虚拟游戏世界的冒险,亦或是便捷实用的软件应用,“貔貅怎么念”这一关键词都以其独特的魅力,吸引着我们去发现、去体验、去学习。它不仅是语言交流的基础,更是连接现实与虚拟、传统与现代的桥梁。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让我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,继续探索更多未知领域的奥秘。

通过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解读之旅,我们不难发现,“貔貅怎么念”这一关键词背后,隐藏着无限的可能与想象。它促使我们不断学习、成长,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,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。

“狻猊”这两个字怎么读要发语音

狻猊(Suān ní),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(一说是第五子,另说是第八子)。形如狮,喜烟好坐,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,随之吞烟吐雾。

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虎豹的猛兽,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。常出现在中国宫殿建筑,佛教佛像,瓷器香炉上。

“狻猊”这两个字怎么读要发语音

狻猊(Suān ní),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(一说是第五子,另说是第八子)。形如狮,喜烟好坐,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,随之吞烟吐雾。

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能食虎豹的猛兽,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。常出现在中国宫殿建筑,佛教佛像,瓷器香炉上。

女性用什么头像好运,微信用什么头像最吉利?

女性用什么头像好运

2、户外运动照、徒步登山等利事业运、利领导运。带有色彩的个人生活照或半身照,正面积极喜悦有正能量的,且背后有靠山的(如办公室、家、墙、画等)非常适合大众化。

3、选择自己照片做头像:忌背景为乌云、阴雨、水流、行人、小孩等情况,容易导致心情郁闷、花钱如流水、事业受阻,给自己的运势带来不利,宜背景清晰明亮、有靠山,寓意为有发展空间,前途光明,会得到贵人的扶持和帮助。

在拍摄头像的时候,除了拍摄一些比较活泼的个性神态之外。一张比较正规的类似证件照风格的照片肯定是必不可少的,拍摄这种照片一方面可以打开一些相机内置的网格功能,做到横平竖直,这样拍出来才能够显得比较正规。

可以把眼睛的水平线,耳朵的水平线,以及嘴巴鼻子作为参照物来调整;

做生意的女人佩戴百瑞堂**貔貅是最招财的。

貔貅自古就是招财神兽,为五大瑞兽之首,又名辟邪、百解。在正财偏财开运方面都有效果。

请貔貅要请开光的貔貅,没开光的貔貅只能是当做装饰品来佩戴,百瑞堂**貔貅经过开光**开光后马上进行封存,然后再由大德高僧加持七天七夜,保证**眼看到主人,在招财转运旺事业方面最为灵验。

我们都清楚没开光的貔貅基本没有招财这些功效,所以佩戴开光的貔貅才是真正的道理,开过光的貔貅,眼睛探财,嘴巴招财,如果请貔貅的话推崇百瑞堂**貔貅,是经过大德高僧开光**上开光以后,再在偏殿加持了七天七夜,所以在招财转运旺事业方面非常的灵验。请回来的百瑞堂**貔貅不需要再开光点睛了,因为本身在开光**上已经开好光了,在开光时百瑞堂**貔貅会及时封存,使得**眼看到主人是自己,所以貔貅也是红布包起的。

京剧十三辙是哪十三辙

1、 发花辙:韵母包括a、ua、ia。

举例:打南边来了个(喇)(嘛),手里提拉着五斤(鳎)(目)。打北边来了个(哑)(巴),腰里别着个(喇)(叭)。〔注:带括号的字为合辙的字〕

〔注:绕口令〕

2、 梭波辙:韵母包括:e、o、uo。

举例:襄阳府东阳县名叫罗(德),那本是奴的前夫名叫蒋兴(哥)。

〔注:出自评剧《珍珠衫》,曾被马三立先生在《三字经》中当作学校的校歌〕

3、 乜斜辙:韵母包括ê、ie、üe。

举例:怒发冲冠,凭阑处,潇潇雨(歇)。抬望眼,仰天长啸,壮怀激(烈)。三十功名尘与土,八千里路云和(月)。莫等闲,白了少年头,空悲(切)。靖康耻,犹未(雪);巨子恨,何时(灭)!驾长车,踏破贺兰山(缺),壮志饥餐胡虏肉,笑谈渴饮匈奴(血)。待从头,收拾旧山河,朝天(阙)。

〔注:岳飞《满江红》〕

4、 一七辙:i、ü、er。

举例:龙游浅水被虾(戏),虎落平阳受犬(欺)。

〔注:俗语〕

5、 姑苏辙:韵母是u。

举例:出南门,走七(步),拾块麂皮(补)皮(裤)。是麂皮,(补)皮(裤),(不)是麂皮,(不)必(补)皮(裤)。

〔注:绕口令〕

6、 怀来辙:韵母是ai和uai。

举例: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(爱),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(海),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(白),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(再)。

[注:刘若英《后来》]

7、 灰堆辙:韵母是ei和uei(ui)。

举例:你的心情总在(飞),什么事都要去(追),想抓住一点安(慰)。你总是喜欢在人群中徘(徊)〔注:在流行歌曲中“徊{huai(二声)}”有时唱作“hui(二声)”〕,你最害怕孤单的滋(味)。

〔注:《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》〕

8、 遥条辙:韵母是ao和iao。

举例:(一)黄浦江上有座(桥),江桥腐朽已动(摇)。江桥(摇),眼看要垮(掉),请指示,是拆还是(烧)

(二)欲悲闻鬼(叫),我哭豺狼(笑)。洒酒祭雄杰,扬眉剑出(鞘)。

〔注:《天安门诗抄》中的两首诗〕

9、 由求辙:韵母是ou和iou(iu)。

举例:六十六岁的刘老(六),盖了六十六间好高(楼),买了六十六篓桂花(油),养了六十六头大黄(牛),栽了六十六棵垂杨(柳)。

[注:绕口令]

10、 言前辙:韵母是an、ian、uan、üan。

举例:我的儿汾河湾前去打(雁),天到了这般时,不见回(还)。将身儿坐至在窑门以外,等我儿他到来同把饭(餐)。

〔注:传统相声《汾河湾》〕

11、 人辰辙:韵母有en、in、uen(un)、ün。

举例:唱支山歌给党听,我把党来比母(亲);母亲只生了我的(身),党的光辉照我(心)。

〔注:《唱支山歌给党听》〕

12、 江阳辙:韵母有ang、iang、uang。

举例:梦下园林草木(长),楼台倒影入池(塘)。黛玉回到潇湘馆,一病奄奄不起(床)。

〔注:京韵大鼓《黛玉焚稿》〕

13、 中东辙:韵母有eng、ing、ueng(weng)、ong、iong。

举例:正月里来正月(正),我请小妹看花(灯)。

貔貅 两条腿有长短,好吗?

2、词是什么?从格律上说,词是格律多变的诗(这里单指近体)。诗,只要知道是几言的,比如五言或七言,爱好者便或多或少知道它的格律。词则不同。一个词牌,一般情况下格律只有一个,但也有多种不同格律的。反过来,一个格律,有时也有多种不同的词牌名称。随着词牌的不同,格律更是多种多样,绝非一个模式,可谓繁杂无比。一下子要掌握好并且记住它,确非易事。

相对于诗说来,填词难就难在要记住各个词牌的格律。在下是从事文学艺术编辑工作的,常常收到诸多作者署着“满江红”、“沁园春”、“水调歌头”之类的来稿。乍看真的以为是词,读来却令人捧腹不已。有些作者的“词”,字数多少、该在哪儿停顿,倒是做对了,可“词”中的平仄和韵位却是牛头不对马嘴。更多的是,连“词”的一点边儿也沾不上。还有,该词牌下的用韵应该是平是仄,以及句子的节奏、词中的领格(有些还有对仗)什么的,作者就根本没有弄懂它。这样填来的“词”,怎么读呢?如果不冠以词牌名,其中一些当作散文诗来看,意境倒还可以,可就因为冠上了“满江红”什么的,最终成了非驴非马的“怪胎”。作为编辑,只能“一笑置之”。

词的创作,为什么叫“填”呢?这是因为每个词牌都有它的固定格律——即上文说的字数、平仄、韵位、句式(节奏)以及领格和对仗等等,都得有一定的讲究。创作时,我们必须按此固定的格律把“词”(或曰“字”)一一填将下去,不得稍有差池,这就是填词。

真有心于填词的人,悟性好的,从诸多的词作中去领悟和体会“格律”,也可约略掌握一二。但这往往是不可靠的。因为自唐宋以来,词的作者——有名的、无名的,人数众多,而他们的词作数量(或曰“词书”)更是汗牛充栋。不同的作者,不同的作品,还有不同的时代所产生的词作,格律常常小有差异,有些(包括以讹传讹的)还相去甚远。如依某作者的词作去填词,得出来的就常常不是“正宗货”(这也是一个词牌会有多种体式或格律的原因之一)。悟性不好的就更不用说了,望着别人的作品,欣赏时倒觉得不错,可真要从事创作,其结果便是教人不忍卒读的东西。

现在,学着填词的人渐渐多了,所以,上面说的那些情况不胜枚举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造成传统诗词知识的“断代”时间太久了,以致如今真能弄懂中华传统诗词、特别是词牌格律的“读书人”毕竟不多。如果不依格律去填词,得出的就必然是上文所述的那种结果。自古至今,都有许许多多“词谱”之类的书籍教人填词,遗憾的是,此类书籍舛误不少。它们大都只“以某词为准”,举出某首例词便标出格律,大有“只要拾篮里便是菜”的味道,于是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样那样、或多或少的毛病。

关于“词”的絮语(二)

3、从“词”书中学习词的格律,应力戒“盲人摸象”。如果随便捡来一首例词便标出格律,就难免以偏赅全。尤其是一些名人之词往往突破格律(如苏、辛的),就不能光光以他们的“为准”。再说,路是人走出来的,一些词牌及其格律,虽是某名家首创,但历代后习之人或多或少都已作了一些这样那样的修正。这就好比前人走出来的路被后人修直了、修宽了、修平坦了一样。这是时代前进、语音演变导致文学作品形式创新的结果。当然,这种逐步完善格律的做法应当是在“万变不离其宗”的情况下才是有益的,否则就不是“原汁原味”的东西。

4、“词”从格律上分,可分为错叶格、通叶格、换叶格、平韵格和仄韵格。它们的涵义分别是:

错叶格:

在全词从头到尾主叶一个韵部的情况下,要插叶其它韵部。不管是主叶或插叶,均可使用平韵或仄韵。主叶韵、插叶韵在一定的位置上交错出现,故名。绝大多数情况下,主叶韵、插叶韵互为平仄,但也有个别词牌是在平韵内插叶平韵、仄韵内插叶仄韵的。另外,有相当一部分词牌,插叶的不止一个韵部。

通叶格:

全词使用同一韵部的平声韵和仄声韵。

换叶格:

全词所叶之韵,必须有两个或两个的不同韵部,且不限是平是仄。绝大多数情况下,在平仄韵之间互相转换,但也有个别词牌是在平韵内换叶平韵、仄韵内换叶仄韵的。

平韵格:

全词使用同一韵部的平声韵。

仄韵格:

全词使用同一韵部的仄声韵。

5、“词”的一些称谓:

旧时称全词为一阕。阕,有写作“阙”的,但不比“阕”准确。阕,用于“词”时,其本义为“乐终”。

词的“初级阶段”,只有单调,后来许多词被叠成双调。所以,每调也叫“一阕”(分上阕、下阕),故有“填词一阕”的说法(也就是现在说的“填词一首”或“填一首词”的意思)。

再后来,许多长调并不是叠成的,但要分作二段或多段来“填”,于是也就沿用了“阕”的说法。“一阕”也叫“一拍”或“一片”

现在,一般新的叫法,称全词为一首。“词”,一般多分为上下两片,也有三、四片的。三片时,称上中下片;四片时,称上片、第二片、第三片、下片。

关于“词”的絮语(三)

开头:

指全词的第一句,有时也泛指上片开头的一至三句。

换头:

它是上下片之间的过渡,也叫“过拍”或“过片”。一般指下片的第一句,有时也泛指下片开头的一至三句。

歇拍:

指上片最后一句,有时也称为上结。

结拍:

指下片最后一句,有时也称为下结。

二结:

指歇拍和结拍。

领格:

领格在“词”中是很重要的。常常在一至三个领字下带两三个句子。这种领格句法,不管是创作还是朗读(含阅读),如果处理得好,往往起到“高屋建瓴”、“势如破竹”的作用,它能使词语一泻千里,意境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带出来了。而且,领格字在声律上也给人一种铿锵有力、抑扬顿挫的美感,读来如珠落玉盘。学习时不可忽视。

领格有用平声字的,但大多数情况下须用仄声、尤其是去声字;而且在朗诵吟哦时,应略作停顿。如毛主席的《沁园春 雪》,上片“望”、“看”,下片“惜”、“数”等均为领格字(下片第二句属一七句式,“引”算领格亦可,但只领本句)。

领格有一字领、二字领和三字领。三字领,多属完整句子,也叫“领句”。

6、入声

今人在学习词牌之前,要掌握什么叫“入声”,哪些是入声字。至少要在学习的过程中,一边学,一边留意和掌握它。现在普通话里已没有入声字,对于古人流传下来的大量格律诗词,我们要欣赏它,就非得掌握入声不可。“入声”属“仄声”范畴,但仄声不仅仅指入声,还有上声和去声。而在这些格律诗词、尤其是词牌的入声韵中,懂得这一点尤为重要。因为许多词牌都是使用入声韵的。用现代语音去念、去吟诵它,平仄常常是不准确的,在声律上也是不和谐的。这一点必须提醒读者注意。

在一些方言里,现在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入声字(比如儋州话就是),这部分读者要掌握它,没有多大问题。但从小就讲普通话的读者要弄懂它就比较困难了。然而“世上无难事”,只要有心学,平时多看、多记,水到渠成,一定不成问题。

现在,主张中华传统诗词声韵改革的呼声甚高。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取消入声字。即按现代汉语拼音,该平则平,该仄则仄。从时代发展的眼光看,这无疑是可取的。就现代的格律诗词创作来说,在下也赞成这一作法。新的人群总得开创新的路途,我们何须泥古不化!所以完全可以采用“两条腿走路”的方法来进行现代格律诗词的创作,或曰“一诗两制”。即:喜欢旧诗韵的,可以照用不误;不喜欢的,用现代汉语拼音也行。互不牵扯,互不干扰。在一个也许是相当长的时期内,允许二者并存共荣,“各取所需”。不要互相指摘和讥笑,更不要谁想吃掉谁。既然目前解决不了问题,我们硬要去解决干什么?留给后代子孙去解决不是更好吗!决定问题的取舍,时间是最好的裁判。要知道,格律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近体诗至中晚唐、词至两宋,它们的格律方臻成熟便足以说明问题。硬说什么是对,什么是错,目前都是不现实的。

但是,在如何继承前人遗留下来的无数文学遗产、特别是格律诗词上,我们就不能不面对入声的问题。至少在欣赏前人的作品时,应该懂得什么是入声字。因为这是个颇费口舌的问题,所以在此打住,只能在此略为一说而已。

当然,古人偶然也有将一些入声(有时还有上声)字作为平声用的,但这种例子颇少,而且情况也较复杂(比如地域、方言等影响),叙述起来颇费周章。现在的问题是,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断言入声可作平声用,这是不对的,起码是不全面的。不正视这一问题,对我们的学习和继承格律诗词是十分不利的。

7、平起与仄起

说某句为平起,某句为仄起,以什么为标准呢?简单说来就是,不管句子有多少字,一律以该句的第二字为准——当然,也有一字句的,如《十六字令》的第一字,这种情况也只有以它为准了。第二字是平声,该句就属平起,反之则属仄起。这一点,对近体诗也是如此。

8、多音字

许多汉字是有多种读音的,但在声律上说,只有平仄两种。常见的一些可平可仄字如:不、看、过、听、兴、应、观、忘、分、悄、论、烧、凭、但、累、禁、俱、凝、莹、纵、横、醒、胜、阴、吹、泡、厌、烟、浪、漫、旋、行、望、间、燕、零、离、迎……等等。

这些字,不管它属第几声,只要记住它可平可仄就基本可以应用。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,有些字又有一层特别之处,即在这一场合只能念仄而不能念平,在另一场合只能念平而不能念仄。如兴应二字,兴旺、高兴;应该、答应;前兴和前应只能念平;后兴和后应只能念仄,不要因为它们可平可仄就将它颠倒过来读,该平的作仄用,该仄的作平用,结果就错了(前人也时有这种错误,我们不能因此而认为是对的)。

关于“词”的絮语(四)

关于“词”的絮语(五)

词牌:《渔歌傲》

还没有正式进入谈词的格律之前,请先读一读下面一首所谓《渔家傲》的“词”:

七十七年如一梦,阴晴圆缺无宽容。白首穷经事已空。志未动,万里江山枫叶红。

书生意气世难用,宁静淡泊不放纵。心骨傲然石无缝。我与共,生命无悔笑金风。

这是在下从全国一家较为有名的大报上(2001年12月14日第一版)抄下的。该报在作者名字之后括号注明是“著名作家”。

不知大家读完上“词”后有什么感想。我想说的是,著名作家写出这样的“词”,真的令人不敢恭维。因为本书要说的是格律,所以,该“词”说的是什么,行文如何,通与不通,且不去说它了。单就格律而言,正如不才在本文前面(一)至(四)里说的,《渔家傲》各句有多少字,该在哪儿停顿,作者是知道了,可惜的是,各句的平仄、该用什么韵,作者根本就弄不清楚。有些句子还做成三平脚、三仄脚,读来佶屈聱牙,就像嚼沙子似的,难受极了。

该“词”也许仿下面例四而作,但未悟出格律的重要性,所以错误也就自然地产生了,其正确的就不说了,主要的错处如下:

上片:

1、第二句“无宽容”,三连平,也就是三平脚。其实,“容”字处应用同韵的仄声字,这是由于作者没有弄懂韵脚应该用平还是用仄、或者对文字的平仄搞不清楚造成的;

2、 第三句,同样,“事已空”声律为仄仄平,但格律要求作平仄仄,最后一字也应用仄声韵字;

3、 第四句,“志未动”,用韵对了,可“志”字处应用平声字,“志”字却属仄声;

4、 歇拍,格律要求平起仄收,其声律应为“平平仄仄平平仄”(第一第三字可平可仄),最后一字必须用同韵的仄声字。而原句的声律是“仄仄平平平仄平”,显然是错了;

下片:

1、 第一句,韵脚对了,可全句声律却弄反了,作成平起;

2、 第二句,全句除“宁”字外,全为仄声(泊,系入声字,属仄),十足的拗句;

3、 第三句“石无缝”作仄平仄(“石”系入声字,属仄),标准的应作平仄仄(韵);“缝”有二读,此处读仄是对的;

4、 第四句,同上片作三连仄,“我”字处应用平;

5、 结拍错误大体同歇拍。

《渔家傲》标准格律如下(凡七字句的第一第三字,均属可平可仄;而三字句的第二字虽多用仄,但也偶有用平的。本应使用符号标明,但鄙人电脑打不出来,只好用文字注明):

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平平仄。仄仄平平平仄仄。平仄仄,平平仄仄平平仄。

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平平仄。仄仄平平平仄仄。平仄仄,平平仄仄平平仄。

每一句的最后一字均为仄声韵字,即句句叶韵。

现举五首例词以便印证标出格律的正确性(作者全为宋代人):

例一 作者:晏殊

画鼓声中昏又晓,时光只解催人老。求得浅欢风日好。齐揭调,神仙一曲渔家傲。

绿水悠悠天杳杳,浮生岂得长年少。莫惜醉来开口笑。须信道,人间万事何时了。

例二 作者:范仲淹

塞下秋来风景异,衡阳雁去无留意。四面边声连角起。千嶂里,长烟落日孤城闭。

浊酒一杯家万里,燕然未勒归无计。羌管悠悠霜满地。人不寐,将军白发征夫泪。

例三 作者:王安石

平岸小桥千嶂抱,揉蓝一水萦花草。茅屋数间窗窈窕。尘不到,时时自有春风扫。

午枕觉来闻语鸟,欹眠似听朝鸡早。忽忆故人今总老。贪梦好,茫茫忘了邯鄣道。

例四 作者:苏辙

七十余年真一梦,朝来寿斝儿孙奉。忧患已空无复痛。心不动,此间自有千钧重。

蚤岁文章供世用,中年禅味疑天纵。石塔成时无一缝。谁与共,人间天上由他送。

例五 作者:晁冲之

浦口潮来沙尾涨,危樯半落帆游漾。水调不知何处唱。风淡荡,鳜鱼吹起桃花浪。

雪尽小桥梅总放,层楼一任愁人上。万里长安回首望。山四向,澄江日色如春酿。

毛主席也使用过这一词牌,其中《反第二次大“围剿”》上片头句“白云山头云欲立”,其平仄为“仄平平平平仄仄”,错在第二字用平;下片第二句“赣水苍茫闽山碧”,全句作仄起就错了(倘若作“苍茫赣水闽山碧”就对了)。因为毛主席是名人,他使用格律是对是错,当时也许不会有多少人指出,可如今我们仍然在这一格律上不问青红皂白地“跟着毛主席”,那就不对了。

〔总述〕

1、 全词62字;上下片各31字、5仄韵。以绝对数来说,这是押韵最多的词牌之一,因为它句句叶韵,这也是它的最大特点。

2、 本调还有两个显著特点:1、上下片各句格律一一对应相同;2、第一句与第三句、第二句与最后一句,完全相同。一般说来,第一第三句的头二字作仄声,第三字则作平声;第二句与最后一句则反过来。但请注意,这决不是绝对的,请注意各词、各句之间的微小差别。

3、 本调得名自例一歇拍。另外,据说有如下别名、异名:吴门柳、游仙咏、荆溪咏等。但这都是贺铸多事之举,本来就是渔家傲,却非得另外各标一个别名不可(贺氏三词本书不选)。

4、 宋代李彭有《渔歌》十首,均为单调,其格律就是渔家傲。因《渔歌》易与《渔歌子》混淆,故本书不再立项,只在此说明,以备查考。

关于“词”的絮语(六、七)

水调歌头

《水调歌头》这一词牌共有三种不同的格律,即:错叶格、通叶格和平韵格。

一、错叶格:

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
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。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——苏轼

这首词,“词道中人”几乎个个耳熟能详。可是,在背得滚瓜烂熟时候,我们是否能从它的格律当中看出一点什么“规律”来呢?

它与一般别的《水调歌头》最大的不同就是:全词除了各个句号处要押普通的平声韵外,它的上片第五第六句、下片第六第七句,要分别错叶不同的仄韵部。即“去”与“宇”、“合”与“缺”是分别相押的。这一种格律就叫“错叶格”。遗憾的是,苏老先生在运用这一格律的时候,把上片第三第四句的句式破坏了。本应多作前四后七的两句(11字),他却做成了前六后五。

但话要说回来,这两句与下片的第四第五句一样,作前四后七或作前六后五,已是无甚定规,因为这一词牌使用的人甚多,所以它在作法上已无苛求。依笔者愚见,这二句的作法,不管是作前四后七或是前六后五,上下片最好统一,而以做成前四后七的句式甚佳。

就因为苏东坡这么一做,跟着的人多了,便形成了这一格。为节省篇幅,不多举全词了,其中有蔡伸、贺铸、张元干、刘克庄、叶梦得、王炎、以及金朝的蔡松年、赵秉文等,都有这一格律的词作。现再举范成大的一首如下:

万里筹边处,形胜压坤维。恍然旧观重见,鸳瓦拂参旗。夜夜东山衔月,日日西山横雪,白羽弄空晖。人语半霄碧,惊倒路旁儿。

分弓了,看剑罢,倚阑时。苍茫平楚无际,千古锁烟霏。野旷岷番江动,天阔崤函云拥,太白暝中低。老矣汉都护,却望玉关归。

(上片月、雪,下片动、拥,分别错叶仄韵)

注:下片第六句的“番”应加“山”作左偏旁,电脑无此字。

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

二、通叶格:

南国本潇洒,六代浸豪奢。台城游冶,襞笺能赋属官娃。云观登临清夏,璧月留连长夜,吟醉送年华。回首飞鸳瓦,却羡井中蛙。

访乌衣,成白社,不容车。旧时王谢,堂前双燕过谁家。楼外河横斗挂,淮上潮平霜下,樯影落寒沙。商女篷窗罅,犹唱后庭花。——贺铸《台城游》

这是一首匠心独运的词作,它的格律与一般平韵、错叶的水调歌头完全相同。但另有特别之处,就是除了所押平韵的各句以及下片的第一句之外,其余各句都要押仄声韵。而且这些仄声韵必须与平声韵通叶同一韵部,不得稍有差池。从这一点上说,它的创作难度就比平韵格和错叶格的难多了。这就是“通叶格”。

有相当一部分词作,都只在上片第一句通叶一仄韵,其它各句的仄声韵位,就像一般的平韵格那样不再通叶了。这种情况,不能排除它的偶然性,故只在此提及,以备查考。

贺铸的许多词,都把题目置于前面,然后用稍小的字体注上词牌名,这一首也是如此。于是有人把“台城游”当作水调歌头的别名或异名,其实,这是误会,应予纠正。如果硬要把“台城游”当作别名,那只能当作这一体的,而不能当作一般正格的水调歌头格律看待。

那么,一般正格的《水调歌头》是什么样子呢?请看:

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

二、 平韵格:

江左占形胜,最数古徐州。连山如画,佳处缥渺着危楼。鼓角临风悲壮,烽火连空明灭,往事忆孙刘。千里曜戈甲,万灶宿貔貅。

露沾草,风落木,岁方秋。使君宏放谈笑,洗尽古今愁。不见襄阳登览,磨灭游人无数,遗恨黯难收。叔子独千载,名与汉江流。(陆游《多景楼》)

标准格律:

(下面的“可”字处,代表可平可仄。本电脑缺乏符号,故无法使用符号表示。

标出的格律下片第四第五句,以前四后七句式标出,与上面陆游词稍有出入)

可仄可平仄,可仄仄平韵。可平可仄,平仄平仄仄平韵。可仄平平可仄,可仄平平可仄,可仄仄平韵。可仄可平仄,可仄仄平韵。

仄平可,平可仄,仄平韵。可平可仄,平仄平仄仄平韵。可仄平平可仄,可仄平平可仄,可仄仄平韵。可仄可平仄,可仄仄平韵。

作法:

1、这是一个颇为有名的词牌,而它的“代表作”则是开头所举的苏东坡词。全词95字,上片48字,下片47字,各押4平韵。错叶、通叶与此相同,但须在有关之处,各押仄声韵。

2、上片第三、下片第四句,前后两个“可”字,最好不要同时作仄。

3、上片开头二句、第五第六句、结尾二句;下片第六第七句、结尾二句;常常各自做成对子。不过应该清楚,这些对子不像律诗那样工稳,像苏老先生的“人有……,月有”,如此这般就是。

4、上片第三第四句、下片第四第五句,属特殊带拗句式。不管其句式作前四后七或作前六后五,声律都不能作太大的改动,不然就失去它的特有韵味。毛主席的《游泳》、《重上井岗山》,除了前者的“一桥飞架……”合辙外,其余都是违律的。

5、上片第四、下片第五句,大多数情况下,前四字声律都如格律所标。但也有于第三字改用仄声字的,如上词的“洗”就是,这往往是在前六后五的句式中出现的。总之,这两句的第一第三字,即使在不得已的情况下,也不宜同时作仄;而以第三字安排平声最佳。

6、上片第五、下片第六句,在第五字已用平的情况下,第三字也可用仄。

7、历代使用本词牌者甚多,也许因为这个缘故,其格律好像自行其是,弄得现在看来,似乎已是不很严格的了。请看:

a、开头一句,平仄并无定规。如“天公深藏巧”、“我生六十四”、“闰余有何好”(向子諲);“白发三千丈”、“落日在烟树”(周紫芝);“相逢非草草”、“醉击玉壶缺”(蔡伸);“带湖吾甚爱”、“万事到白发”、“长恨复长恨”、“四坐且勿语”、“唤起子陆子”、“十里深窈窕”、“渊明最爱菊”(辛弃疾);“五五得五五”、“寂寂复寂寂”、“先生岂我辈”、“明月几万里”(刘辰翁)。等等。这些句子,有作平起的,有作仄起,有作一平四仄的,有作四平一仄的,甚至有作五连仄的,可谓五花八门,各行其是。所以,这开头一句,本书首先推荐错叶格的苏轼词。那是故意做成的特殊句子,这样才有独特的韵味。但不按这一格律而要做成另外的样子时,与下一句连起来考虑,最好能用“仄仄平平仄”或“平仄平平仄”,宋词里,使用这两种声律的居多数。

b、 上片第三第四句11字,有做连在一起的。如宋代甄龙友“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片云无”,且中间自“百”起一连作六仄声。

c、 上片倒数第二句,戴复古《送竹隐知郢州》作“万物一吐气”成了五连仄,无一平声字(古时“吐”属上声,可作平声使用,但现在不宜学它)。

d、 换头三句(多为前二句)很不规范。从多数宋词看来,其声律多作成“仄平平,平仄仄,仄平韵”。所以特推荐这一格律(苏词的“阁”系入声字,属仄,不佳)。

e、 综上所述,正因为有这么多不甚规范的例子,所以作为“后人”的我们,有责任、有义务把这个词牌的格律扳回到“标准”的位置上来。以什么做标准呢?非苏词莫属也!当然,做成错叶、通叶、平韵均可。

8、有些本子说,本词牌别名或异句还有:江南好、台城游、花犯念奴、元会曲(系毛滂词牌下所注)等。笔者不以为然。特别是江南好,更容易与平韵江南好相混,不应相循。《水调歌头》名称多好,非要故弄玄虚、别出心裁改它干什么!?

相关